首页 即时动态 是合设计谈“智感·共生”:好的设计与产品,应能承载居住者的“情感生长”

是合设计谈“智感·共生”:好的设计与产品,应能承载居住者的“情感生长”

来源:家居百科 时间:2025年11月28日 10:38

在家居行业迭代加速、概念满天飞的今天,我们需要回到本质的追问:到底什么是“好”的家居产品?

由PChouse太平洋家居网联合国内外领先的检测机构、行业专家和协会组织,并携手设计领域知名设计师共同发起的年度家居优品评选活动——PChouse家居产品风云榜「曜居奖」,致力于通过媒体访谈、工厂走访、实验室评测、设计师众测、用户体验、网络舆情等多维度,发掘并推动大家居领域的优质品牌及产品获得更多社会关注,推动中国人居生活方式的进步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
关于好产品的本质追问,PChouse曜居TALK栏目特邀曜居奖赛事年度好物发现官与赛事评审团进行对话,听他们从生活方式观察者的角度出发,深度解析“智感·共生”的实践内核,讲述好的家居产品,有何妥帖与安心之处,为2025「曜居奖」评选注入更多前沿视角。

本期,我们对话是合设计工作室(Atelier Right Hub)的两位创始人老师——龚之南先生和刘猛先生

(左龚之南 右刘猛)

龚之南先生和刘猛先生于2018年共同创立“是合设计工作室(Atelier Right Hub)”,工作室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,结合西方设计美学,提供更具国际化视野的建筑、室内、整体规划设计以及品牌策划服务。

他们始终认为,研究是设计的有力工具,因为每个项目都拥有其独特背景。对规划运作、地点、功能和历史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,是创造严谨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在研究基础上,是合设计工作室致力于实现建筑与经验、细节、材料、形状及灯光的积极互动,而非单纯遵照模式化的刻板风格。每个项目的最终成功之处,都通过建筑外观形象与室内空间品质的高度统一,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
PChouse:请结合科技迭代、人口结构变化(老龄化)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,分享对“智感·共生”这一主题的理解?其在当下设计实践与产品研发中,又该如何落地?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在我们看来,“智感”是超越交互的“共情”——“智”是手段,“感”才是目的。“共生”则重构了空间、人、物、自然、技术、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生态系统,建立起一种双向、动态、互惠的新型关系网络。

当前,科技发展正从外部探索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关怀,助力人们构建内在平静与自我认知的新关系。“智感·共生”不仅是科技的持续升级,更意味着关系本质的转变:从友好、善意、温度、协助、伙伴直至共同成长。其行为模式也从被动响应,转向具备预见能力、学习能力与共情能力的主动式生活体验,堪称智能的“觉醒”。它将自然、人文与环境视为一个整体,最终成为真正懂得使用者、并能主动与之共同生长的生命体,提供一种隐形的、无声的陪伴。

我们深信,“智感·共生”是家居未来进化的必然方向。它要求我们不仅是美学的创造者,更要成为科技的人文译者、生态系统的构建者和情感价值的守护者。我们设计的将不再是一件件孤立的家居产品或空间,而是一种更明智、更和谐、更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本身。未来的设计将更注重“无感介入”。人们或许不会明显感知到科技的存在,但生活却在无形中变得更加顺畅、舒适与健康。这才是“智感·共生”最成熟的表达。

例如,一款智能照明系统,当用户手动调节至可能损害视力的过高色温时,它不会盲从执行,而是温和闪烁提示,并通过APP告知:“监测到当前色温在夜间可能影响褪黑素分泌,建议调整为更温暖的4000K,好吗?”——它因而成为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生活顾问。

当传感器监测到用户呼吸急促、心率加快,系统可判断其正处于焦虑状态,不会推送无关信息,而是主动调暗灯光、播放舒缓声景(如溪流声),并引导用户借助智能冥想灯进行呼吸练习。

再比如,一张外观如天然实木的餐桌,可能内嵌无线充电与湿度传感器,能在检测到水杯冷凝水时提醒擦拭;一条看似普通的地毯,可能织入压力传感器,监测独居老人的活动轨迹,仅在异常时向亲属发送安心提醒,实现“无感看护”。家居不再是被动的工具,而是具备学习能力的“伙伴”。

PChouse:当“家”从“居住容器”升级为“精神栖息地”,为什么样的家,更符合当代国人的居住生活与情绪诉求?家居产品需具备哪些核心特质,才能打动消费者,真正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?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,“家”不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,更是精神的避难所和生活方式的实验场。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家居空间,必然源于对居住者情感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回应

家的概念正经历从“物的集合”向“关系的场域”的本质性跃迁。传统家居理念的核心是“拥有”:拥有房产、家具与装饰品,体现的是一种物权思维,将家视为资产与物品的陈列馆。而当代前沿理念正在转向“共生”:家是人与空间、物件、自然乃至科技持续互动的生命共同体。

伴随消费观念的进化,人们已经从追求“显性奢华”逐渐转向注重“隐性体验”,更看重空间所带来的情感回报,而非物质占有本身。最高明的设计,不在于设计空间本身,而在于设计空间中可能发生的生活;不在于设计家具物件,而在于设计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。这才是未来家居设计真正具备专业性、价值与前瞻性的核心所在。

PChouse: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下,与“自然共生”、“绿色环保”的家居解决方案/产品成为潮流。如何看待它们在空间设计中的意义,尤其在住宅项目的设计中,它们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?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,家居设计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,不再局限于美学与功能,更涵盖健康、能源、环境影响与社会责任的多维平衡。

如在科技赋能智能共生维度,全屋智能家居系统正在构建智慧生活场景,帮助居住者与自然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;灵活可变的空间规划,应让住宅能够伴随家庭成长与需求变化而持续“进化”。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则如同一个“智慧大脑”,能够实时监测、分析并自动优化家庭的能源使用(如空调、地暖、照明、电动汽车充电等),在保障舒适度的同时,实现能源效率的最大化。

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可持续理念最直接的体现。这意味着在材料选择上优先采用可再生、可降解的环保材料;在能源利用上最大化使用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;在设计语言上引入自然光影与绿植生态系统,打破室内外界限,实现与自然和谐共息。这并非一种牺牲,而是迈向更高级、更健康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。

PChouse:设计师的责任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?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当代设计师的责任远不止于创造“美”的形态,更是一个集伦理、社会、环境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系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对用户与社会的责任:安全与健康是最基本且不可妥协的责任。设计必须保障使用者的物理安全(如结构稳定、材料阻燃)和身心健康(如环保材料、良好的采光与通风、符合人机工学的尺度);包容与公平同样重要,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年龄、能力、文化背景人群的需求,消除物理和感知上的障碍,促进社会公平。

对环境的责任:设计师的视角应覆盖从材料生产、运输、建造到使用、运维乃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。应优先选择可再生、可回收、低能耗的本地材料;推动节能设计(如利用自然光、被动式太阳能),减少浪费(如采用预制化、模块化建造),并考虑“可逆性”,便于未来改造与材料再利用。

对文化的责任:设计应尊重文脉,延续地方的“基因”与叙事,避免浮于表面的风格堆砌。要深入挖掘项目内在的精神需求,创造有认同感、有深度的场所。

作为专业人士的责任:我们应引导客户做出更优、更可持续的选择,而非一味迎合其所有要求。需要在预算、需求、美学和伦理之间找到平衡,并持续与同行保持交流学习,推动行业向更负责任、更创新的方向发展。

PChouse:如何在项目的实际落地中兼顾美学、功能与成本的平衡怎样平衡工业化建造、人性化设计与个性化体验的关系?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在项目实际落地过程中,是合设计经常要面临的议题便是兼顾美学、功能与成本的三角平衡。

在应对方式上,我们会首先与客户深入沟通,明确核心价值与不可妥协的原则;其次,将预算重点投入高频使用区域和关键空间,辅助区域侧重性价比;同时,实施精细化设计,在施工图阶段尽可能细化,减少现场变更与返工,有效控制成本;此外,还会与施工方早期沟通,共同寻求性价比最优的解决方案。

我们认为,工业化建造、人性化设计与个性化体验三者并非是对立关系,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共生。例如,我们常在实际项目运用“克制”的设计手法:克制并非不做设计,而是聚焦至关重要的设计,其核心是“减法”——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,让空间本质、结构、材料和光影成为主角。这种设计不仅创造出视觉上的宁静感,使人感到放松,也体现对环境的尊重,更少的材料消耗、更低的能源需求,是实现“与环境共生”的基石。

PChouse:您提到好的设计应能容纳情感与时间,哪些设计风格/元素承载居住者的情感生长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我们倡导极简风格,追求简约与舒适,使空间成为满足情感与互动需求的容器。简约是克制的内在体现,舒适则是其必然结果——不仅指物理上的柔软,更涵盖心理的慰藉与情感的激发。

在共生关系构建上,我们注重形式的延续,使家居产品的线条、色彩、材质与空间设计一脉相承,形成统一的整体叙事。同时,关注空间的可生长性,通过模糊空间定义增强其包容性与适应性,为居住者留出心理空间,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情感流动。在这一过程中,设计师的角色逐渐从“空间的创作者”转变为“框架的搭建者”。

真正的现代极简,并非形式的简单空洞,而是对复杂需求的高度提炼与精准回应,是充满人文关怀的“丰富中的简约”。好的设计应能容纳情感与时间,让建筑不仅作为生活的容器,更能与自然和居住者共同生长、呼吸,书写未来的故事。

PChouse:接下来居住空间设计行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?什么样的设计在未来将会更受关注,尤其是人居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未来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?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在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驱动下,居住空间设计正逐渐从单纯的物理容器转变为承载健康、舒适与情感连接的生活场域。未来,优秀的设计将不再局限于美学表达,而是越来越侧重于融合人性化体验、智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。这也意味着设计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

具体来看,未来的居住空间设计将更加注重功能复合与空间创新,最大限度地提升使用效率。同时,也将重新定义“连接感”与“参与度”,在各类场景中重点关注社交联系、健康支持和文化归属感等维度。

可以说,未来的人居空间设计正在从表面的美学走向深度的体验,从静态的容器转变为动态的生活伙伴。最成功的设计将是那些能够悄然融入日常生活、主动支持人的健康与人际关系,却不显突兀的解决方案。这一转变要求设计师不再仅仅是空间的造型者,更要成为空间体验的架构师、人际关系的培育者以及幸福感的赋能者。设计的最高境界,在于创造出让人感觉自然而然的空间——仿佛它本就应该如此智能、如此体贴、如此懂得人心

PChouse:最后一个问题,善意的、对环境友好的设计和产品应该是怎样的?

是合设计(龚之南刘猛:善意的、对环境友好的设计,应该是一种对设计本质的回归,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以地球为本的深度融合。这类设计应具备真实、健康、节能、可循环、长效、感性化等特质。

拆分每一个要素来看,真实就是结构清晰,不做过度装饰,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真诚与质朴;健康即使用零或低 VOC 材料,确保室内空气质量,最大化利用自然光和通风,营造健康的微环境;节能可通过智能设计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;可循环指优先使用可再生、回收或可生物降解材料,设计易于拆解和回收的产品与构件;长效则是反对“快消式”设计,以经典审美、耐用材料和工艺创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空间;情感化要求产品不仅需要满足物理需求,还能抚慰人心,激发积极情绪,与使用者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。

相关知识

陈道龙:好的住宅设计是可以和居住者共生共长的
2025卓越设计青年 | 李青:以穿透表象的共情力,让空间随着居住者的生活剧本生长
夏承龙谈住宅设计:功能空间与情感锚点
2022卓越设计青年丨龚觅: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
情感与设计并存:FotileStyle展区亮点抢先看
“FotileStyle展:情感设计,一窥亮点”
FotileStyle设计上海圆满落幕:自由与情感的完美诠释
华耐设计基金《设计生长计划》|段智成:烟火气是给家最好的生命力
2025卓越设计青年 | 王云婷:用克制的留白,邀请居住者亲手书写生活的续章
住宅设计的七个思考NO.1|夏承龙:居心地是功能空间亦是情感锚点

网址: 是合设计谈“智感·共生”:好的设计与产品,应能承载居住者的“情感生长” http://www.jiajubaike.cn/newsview135673.html

推荐即时动态